4

黃惠琪醫師個人資歷

5863044511_1c320625c9

現任:
台灣精神醫學會會員

 

專長:女性身心靈健康、自律神經失調、焦躁恐慌、躁鬱憂鬱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下降、產後憂鬱(懷孕藥物諮詢)、社交焦慮、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、親子互動

學歷:
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
經歷:
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
世新大學駐校諮商醫師
台大醫院老人與成人精神醫學研修醫師
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/總醫師(含兒童心智科訓練)
台北市松德精神科診所

繼續閱讀

0

信誼 學前教育數位雜誌採訪: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素2016.01

201601四個教養觀念讓你做孩子楷模

信誼 學前教育數位雜誌2016.01

謝謝學前教育數位雜誌 黃美湄編輯的採訪報導,2016年元月號封面故事在討論:如何促進嬰幼兒的心理健康。

歡迎大家前往官網參考:
http://epreschool.hsin-yi.org.tw/new.aspx
或是FB專頁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preschool/?ref=hl

引用部分內文:
「黃惠琪醫師指出,造成幼兒心理創傷有兩大類因素,內在因素:包括幼兒本身的體能、營養、疾病狀態,或是個性、挫折容忍度等; 外在因素:包括照顧上的忽略、虐待、遭到意外,或是家庭變故、家庭結構問題;另一方面,現在的孩子常常很小就開始上學了,同儕之間也常出現霸凌現象,這些因素也可能使孩子心中留下陰影,需要及早給予協助。」

並提供四個給爸媽們的提醒:
1.接納孩子的不一樣
2.不要過度保護孩子
3.適度把孩子託給家人一起照顧
4.善用評估不貼標籤

最後,優質的教養更強調重質不重量!現代人工作繁忙,許多很有心的父母並不是不願照顧小孩,而是不容易在工作與家庭時間上取得平衡,假日父母們、以及因某一方必須長期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們也常感無奈。因此,雖然我們鼓勵盡量花時間陪伴小孩,但是爸媽重質不重量的照顧,還有主要照顧者們一致、不互相矛盾的教養態度,孩子們都能感受到爸媽的付出並獲得良好的教養。

1

信誼 學前教育數位雜誌採訪:沒有那麼愛孩子,怎麼辦?2015.11

謝謝 信誼 學前教育數位雜誌 尤嘉莉編輯的專訪,2015年11月份的特別企劃在討論,有些媽媽們擔心自己似乎沒有想像中地愛小孩?!倒底怎麼一回事?有解嗎?

感謝嘉莉編輯輕鬆詼諧的筆調,整個主題活潑有趣,歡迎爸爸媽媽們一同參考。

以下圖文來自於:《2015.11月號學前教育數位雜誌》:http://goo.gl/9p7q3L

 

組合 1_頁面_1

繼續閱讀

0

高中女拒學 原是被霸凌 (聯合報新聞 2015.09.01)

本文章引用自聯合新聞網,全文請見: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1157806

2015-09-01 02:39:46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、吳佳珍/台北報導

昨天開學了,部分孩子也會有「開學症候群」,約需二周適應學校生活。醫師提醒,倘若過了一個月,孩子仍不肯乖乖上學,其中可能有「內幕」,包括校園霸凌、性騷擾或對自己表現信心不足,學校輔導機制應適時介入,或找專家協助,以免孩子遭憂鬱纏身。

台北市松德身心科診所醫師黃惠琪說,在門診經驗中,因恐懼成績表現及人際關係而拒學的孩子占最大宗,尤其是女學生,可能從國小高年級就在意自己在小團體中的地位,一旦被排擠又不敢跟父母說,生理上可能出現頭痛、胃痛、身體無力等症狀,常進出醫院、不去學校。

黃惠琪指出,20名學生中,就有1人可能離開校園,但學校不只是讀書的地方,也是學習人際關係培養的場所,醫師都會盡力輔導孩子回校。

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建議,家長應在開學前多陪伴孩子,談談開學計畫,幫助他們回到規律生活作息,限制使用3C產品時間,找出孩子情緒失調原因,鼓勵多運動、建立彈性思考能力,如A方案無法達成,可嘗試B方案等。

孩子可能被霸凌的徵兆:

1.不明原因害怕或拒絕上學

2.躲避談論學校事物

3.成績忽然一落千丈

4.常流露不安、難過、煩躁等神情

5.睡不好、吃不下

6.身體不舒服或疼痛,甚至有交代不清的傷痕

7.行為舉止與平時不同,如預支零用錢、東西常不翼而飛等

註:孩子出現上述徵兆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、心理師協助。

資料來源╱黃惠琪醫師

0

挺過中年婚姻危機的風暴 (媽咪寶貝雜誌專訪 )

Embed from Getty Images

媽咪寶貝 2015年 6月號 NO.180

採訪撰文/林嬪嬙
諮詢/松德身心科診所 黃惠琪醫師

原文連結:http://www.mababy.com/knowledge/article.aspx?aid=18FD7266720E67C1

理性溝通+調整步伐

通常婚姻關係出現裂痕,會有蛛絲馬跡可循,松德精神科診所黃惠琪醫師表示,婚姻危機其實不分年紀,也不是到中年才會面臨的問題。夫妻之間關係生變,通常有下列幾點徵兆:

1.對另一半比較不耐煩、不想理會,問話也不大想回應,讓對方覺得被疏離。

2.夫妻其中一方表現出特別疲憊或心事重重的樣子。

3.感覺到另一半近來生活作息和以前不一樣。例如:原本比較安靜,最近卻變得外向,這是個性上有所改變。

4.花費和平常不一樣。

臨床觀察發現,會積極來門診進行婚姻諮詢以女性居多,她們最擔心這些異常是否為先生外遇的徵兆。雖然結果不見得是,但夫妻關係若出了問題,確實有一方在行為上會有異於以往的表現。

繼續閱讀

1

「我的孩子被霸凌了嗎?」精神科醫師教父母7點觀察 (商業周刊 精神科醫師們的看診室專欄)

Embed from Getty Images

原文刊載於:http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.aspx?id=ARTL000023475

前一陣子,令大家錯愕又難過的消息傳出後,霸凌/網路霸凌的議題引起一番討論。生活中,其實霸凌現象隨處可見。校園裡的霸凌現象更是影響深遠,孩子們會長大,將來會變成整個社會的中堅份子,因此在家庭、校園中,我們更要隨時多注意是否有霸凌現象。然而什麼是霸凌?霸凌會衍生出什麼後果?我們該如何教導孩子不被霸凌事件傷害(身體與心理層面)?我們可以試著用戲劇角色的方式來瞭解霸凌事件。每一件霸凌事件的發生,都有三種角色:

  1. 霸凌者
  2. 被霸凌者
  3. 旁觀者

用這種方式討論有助於就事論事,而不是針對某些特定人士變成人身攻擊,流於人身攻擊並不能杜絕霸凌問題。而且非常重要的是:每個人在不同次的事件當中,角色可能是會變來變去的。意思是說,霸凌者不見得永遠都是霸凌者(加害人),受過傷的被霸凌者也有可能在往後的事件中變成霸凌別人的霸凌者!還有,旁觀者看似對霸凌事件的發生沒有影響力,但事實上是旁觀者如果善用力量,是能夠改變、阻止、甚至預防霸凌事件的發生。

因此我們平時要多覺察,在自己的生活中、孩子所處的家庭與校園環境裡,有哪些事件或現象可能有跡象會演變成霸凌。常常陪伴孩子讓他有安全感與信任感、聽他分享生活大小事,陪他一起討論,教他分辨哪樣的言詞或行為可能會傷害到他人(或許會不知不覺變成霸凌者);什麼時候要懂得保護自己以及尋求他人支援(拒絕被霸凌);當他的同學朋友出現困難的時候,該如何聰明伸出援手,而不是冷漠以待、甚至火上加油,以啟動旁觀者的正向改變力量。

很多人會納悶,孩子被欺負了,怎麼爸媽或老師常常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人?那時候往往霸凌事件已經演變到不易收拾的地步了。

被霸凌者選擇隱忍、不說出來可能有以下各種原因:

  1. 他覺得難堪羞愧,誤以為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或是活該。
  2. 他充滿恐懼,害怕講出來會再度被霸凌。
  3. 他無助無望,認為不會有人替他發聲或站出來幫他。
  4. 誤以為成長就是要經歷這些磨練;誤以為說出來事件就是告密,是懦弱、不成熟的行為。
  5. 甚至他曾試過要求助,但別人默許或容忍霸凌事件繼續發生。(旁觀者的冷漠不作為)

因此,當被霸凌者揭露事件時,成年人有責任保護他的安全,陪伴在他身邊,讓他相信被霸凌不是他的錯,協助他恢復自我認同感,幫助他融入良善有合作關係的同儕團體。

而家長、老師們要如何察覺可能有霸凌事件呢?若孩子出現以下幾項跡象,請大人們多多留意: 

  1. 孩子不明原因地害怕或拒絕上學
  2. 避開談論學校的點點滴滴
  3. 成績忽然一落千丈
  4. 時常流露出不安慌張、難過煩躁等神情
  5. 睡不好吃不下
  6. 身體出現許多不舒服或疼痛的症狀、甚至有些交代不清的傷痕
  7. 行為舉止和平常很不一樣(例如常常跟爸媽預支零用錢、抱怨在校吃不飽、東西常常不翼而飛或是突然說送給同學了)

身為成年人的我們,如果平時就很尊重每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,引導孩子們了解自我並且包容其他人和自己不一樣的特質,支持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培養負責任的態度,並保持對每位孩子的欣賞與信任,強調公平性,以身示範,霸凌現象才有機會不越演越烈。

最後,再更進一步思考,以上霸凌現象的各種特質也一樣會出現在我們的伴侶關係、婚姻、職場、網路世界。面對霸凌,我們還能置身事外嗎?

參考書籍:陪孩子面對霸凌   芭芭拉.科婁羅索著 心靈工坊出版社

0

八仙樂園意外-燒燙傷之後

Embed from Getty Images

當實習醫師時,曾待在台大醫院的燒燙傷病房一整個月,每天的工作除了跟著主治醫師上刀外,就是待在加護病房,和護理師們一同幫燒燙傷患者們換藥。這裡說的換藥,絕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皮肉傷那種擦擦藥水、蓋上ok絆而已!每次換藥都是龐大的陣仗,住院醫師、實習醫師、護理師們推著換藥車,車上堆滿各種醫材與器械,換藥過程對於無菌清潔的要求十分龜毛,深怕造成患部的二次感染,動作絕對要緩慢輕柔,有些人要負責支撐患者的軀體,有些人負責遞送醫材,有些人負責詳細記錄傷口的復原狀況。一位患者的換藥過程可能要費時一小時,而且每天進行,延續一個月、兩個月、三個月…

繼續閱讀

0

解憂雜貨店裡賣什麼?賣助人的心

Embed from Getty Images

很喜歡看推理小說,特別是小說裡有些蛛絲馬跡,會去鋪陳眾人的性格、做事的風格,主角與他人的各種心理位置。對於熱愛了解人性的身心科醫師而言,最迷惑我的往往不是兇手犯案的手法,而是他的「動機」:為什麼這樣性格的人,會在那樣的背景因素下,選擇做出如此的事。

曾經有一段時間,大量閱讀東野圭吾的推理作品,而當看到這本名為「解憂雜貨店」的小說,身為圭吾迷的我更是絕對不能錯過的!

在這間已廢棄的雜貨店裡,在漫長的歲月中,雜貨店主人除了販賣各樣雜貨,也讓人投信給他,談談心中的疑惑與困頓。而他全憑一顆誠摯的心,用心地回覆來自各地的人生問題。 閱讀每個人的掙扎故事,以及浪矢先生誠懇回覆的同時,想著這些年來我所進行的諮商,不也是懷抱如此的心情?

不管是搗蛋還是惡作劇,寫信給浪矢雜貨店的人,和真正為了煩惱而上門的人一樣,他們內心有破洞,重要的東西正從那個破洞漸漸流失。最好的證明,就是他們一定會來看牛奶箱,會來拿回信。…即使是亂編的煩惱,要想三十個煩惱也很辛苦,對方費了這麼大的功夫,絕對不可能不想知道答案。所以,我會努力想答案後,寫回信給他,絕對不能無視別人的心聲。」引述自 p.124

繼續閱讀

1

星星的孩子(談自閉症早期徵兆,刊登於康健雜誌 名家觀點 2015.03.13)

全文聯結: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log/blogTopic.action?nid=938

在我們的印象裡,每位新生兒呱呱墜地後,帶著他與生俱來的能力,很自然地學著和這個世界產生連結的各種方式,例如嚎啕大哭表示他餓了,引來爸媽的關注而餵養他。當吃飽喝足,嬰兒露出天使般可愛的微笑,惹得父母滿心疼愛,忍不住把孩子抱在懷裡細細端詳。他也盯着父母的雙眼,雖然還不會講話,但在眼神交會之間,彷彿他和爸媽有暖暖情感的流動。

這是大多數人所熟悉的母嬰互動一景,然而,在某些孩子身上,不一定是如此發展。

越來越多人聽過自閉症,但對於這個無法用三言兩語說清楚、卻有點流行的醫學名詞,「星星的孩子」似乎更能被大眾意會:他好像來自外星球,因為他的溝通互動方式,以及某些重複、固執的行為,跟許多地球人不太一樣。

繼續閱讀

0

討論:德國廉航墜機150人罹難》為什麼我們不應該禁止憂鬱症患者當機師、醫師、老師!

憂鬱症

憂鬱症

引用蘇冠賓教授文章

原文聯結:http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.aspx?id=ARTL000021697

當我分享這篇文章給親友們時,得到了一些親友的回應與疑問:像是有朋友聽過德國朋友說,德國大眾不認為憂鬱症是病,而不過是懶惰的藉口,所以也導致病患無法尋求幫助。讓朋友很意外,想不到德國這麼進步的國家,對憂鬱症的意識與警覺竟然這麼低。也有朋友不懂文章中所說「憂鬱症的病理特質常被誤解,有時甚至精神科及心理衛生工作人員也會有不正確的觀念及態度,包括:「憂鬱症是壓力造成的」、「意志力不夠堅強的人才會得憂鬱症」、「重鬱症患者不應該從事高度壓力性的工作,例如老師、醫護人員」…等等,這些都是一般人對於憂鬱症很常見的誤解、歧視及迷思。」她想知道那正確的觀念是什麼呢?

繼續閱讀

0

推薦「被討厭的勇氣」(究竟出版社)

Embed from Getty Images

最近遇到幾位年輕的個案,不約而同地,都談到十分在意別人的眼光,覺得很沒自信,很容易低落沮喪。常常會把別人的話放在心裡,反覆琢磨:「他(們)是不是討厭我,嫌我不好?還是我哪裡做不對?…」其實一直很努力想把事情做好,希望別人會認同、稱讚,可是自己卻常常懷疑自己,又不能跟別人說因為這些想法過得相當痛苦,時常難過到睡覺前還在想「她今天講那句話是什麼意思?是不是在怪我…」,睡不好、吃不下,甚至有時候很不願跟人講話、不想出門,整個人糾結不已。

對有些人來說,如何培養自信心是從小時候、學生時代以來,就一直在努力的課題。許多人在各方面的表現十分亮眼,旁人以為他一定很滿意自己,但有的人跟我說其實內心很惶恐,做事戰戰兢兢,深怕哪一個小地方沒注意到,就會被他人嫌棄或抱怨。所以他在外看似陽光樂觀,但自己獨處時反而常常得跟自己的陰暗面搏鬥。

「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」這句話想必很常聽到吧,但是當為這個狀態十分痛苦時,這句話有講跟沒講一樣!就好像跟正和憂鬱症奮鬥的朋友說:「你不要再憂鬱了,看事情要樂觀正向,這樣就不會有憂鬱症。」

繼續閱讀